「五月病」是什麼,心理暗示還是真的患病

「五月病」是什麼,心理暗示還是真的患病 11

每年的春夏交接時,就會聽到這樣一個詞——「五月病」。所以,它到底是什麼?是一種疾病?還是心理暗示?

「五月病」這個詞,起源於日本。在日本,新財年、新學年等新的週期的開始都在春天。然而,新人或新生進入公司或者學校之後,工作、學習一個月就立刻迎來了日本黃金週假期,假期結束後之前的那股的新鮮勁兒已然消失;最初設立的目標沒辦法立即實現;心裡預期所想和現實中所面對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人際關係也沒有達到穩定狀態,而產生的厭倦、疲勞的情緒問題。

這個問題,在日本的上班族中比較普遍。於是,便出現了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悲觀失望、自我評價過低等症狀,有時很難與一般的短時間的心情不好區分開來。這種病症被日本醫學界稱為「五月病」。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牴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

總之,解釋的重點都在於新人或是新生。他們產生倦怠感,一方面是因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比如結束了緊張的備考或找工作,原本以為會開始美好的新生活,結果卻發現一堆問題。另一方面是對新環境的不適應。

這樣看來,「五月病」倒也不是非得發生在五月,因為它的成因並不在於月份,而是不適應環境的突然改變。對我們來說的話,不應該是「五月病」,因為新生入學都在九月份,新人入職也出現在七月到九月之間,應該稱作是「九月病」才對。

其實在臨床上也發現,每到這個季節,就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五月份處於春夏交替的時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可能出現內分泌的紊亂,出現情緒波動也比較正常。面對如此情況,首先需要依靠自我調節,可以選擇做一些自己最感興趣的事。另外,生活正常規律化也很重要。儘量按時吃飯,起居有規律,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體育鍛鍊。參加體育鍛鍊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提高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有益於人的精神健康。

現在,不少人看到一些症狀,便會感覺到「中槍」,自然而然地對號入座。每每到了五月,也到了考前和就業前的焦慮期,所面臨的壓力較大。而「五月病」的出現,剛好成為自嘲、吐槽的一個缺口。

五月的天是剛剛誕生的夏天,本應是和風徐徐、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年中「最生氣勃勃」的時光。應該要理性對待這一時期,平穩度過這段日子。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