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棄深植你心的 抗生素常識

丟棄深植你心的 抗生素常識 11

你會不會主動要求醫生給抗生素?你是否認為:只要服用完整個療程的抗生素,就不會導致抗藥性細菌產生?英國醫學期刊最近刊登的分析文章指出:坊間根深蒂固的抗生素常識原來不一定正確。重新認識抗生素,學習適時對抗生素說「不」,才能為自己,也為其他人的健康加分。

「抗生素療程已經落伍。」(「The antibiotic course has had its day.」)

頂尖綜合醫學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BMJ)上個月尾刊登這篇題目看似聳動的分析文章;作者Martin Llewelyn等人認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抗生素療程未服完,會導致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問題,因此呼籲官方組織和醫生停止傳播這個訊息。

文章刊登後經由大眾傳播媒體轉載,隨即引起熱論:不是說抗生素療程半途而廢,會導致細菌出現抗藥性嗎?是否儘早停止服用抗生素,才是減少濫用的有效方法?

我們自以為正確的的抗生素常識,是否真的缺乏科學根據?

請教這方面的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許勵揚副教授。他認為這篇經由同行評審(peer-reviewed)的分析具可信度,結論也沒錯,而且基本上和其他抗生素抗藥性專家早前公開發表的意見一致。

早在2008年,美國傳染病專家Louis B. Rice博士(布朗大學醫學院的醫學主席)就在美國全國傳染病會議上的演講中提出:醫生可以縮短抗生素療程,而且康復後繼續服用抗生素,未必能有效阻止細菌產生抗藥性。

美國南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Brad Spellberg去年亦於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簡稱JAMA)刊登文章,批評「抗生素療程服完有助阻止抗藥性」的普遍說法。本月初,他針對《英國醫學期刊》的分析,於美國新聞網站Slate.com發表文章,強調「公眾對於抗生素的普遍看法是錯的」,並重申自己的立場:抗生素療程應該縮短;抗生素服用時間越長,越可能造成細菌出現抗藥性。

提早停用抗生素 不會導致抗藥性 

換言之,《英國醫學期刊》的分析文章提出的論點其實不算新,那為何引起這麼多討論?

許勵揚副教授認為:近期轉載這則文章的大部分大眾傳播媒體誇大其詞,而作者的結論其實只有兩個。首先,未完整服用抗生素療程,不應該和抗藥性問題扯上關係。再來,許多細菌性感染病(bacterial infection)的理想療程究竟要多長,醫生和專家其實都無法百分百確定。

許勵揚副教授說:「某些情況下,例如結核病、骨與關節感染病以及心瓣膜發炎,過早停用抗生素會導致感染病復發。但在其他情況下,例如傷風咳嗽,病因往往是病毒(virus)而非病菌(bacterium),所以普通科醫生(GP)處方的抗生素非但無益患者,還可能造成副作用,或導致患者身上的病菌產生抗藥性。在第二種情況下,提早停用抗生素既安全又有益。問題是,除非有醫藥知識,否則難以辨別什麼時候應該提早停用抗生素。」

另一專家新加坡中央醫院傳染病專業藥劑師李惠琳強調:《英國醫學期刊》的分析文章僅說明提早停用抗生素不會導致病菌產生抗藥性,作者沒有鼓勵患者自行決定結束抗生素療程。

她說:「目前的抗生素使用情況確實有待改善,而常見感染病的抗生素理想療程究竟多長,必須多做研究才能知道。文章作者因此提議,醫生、決策者和公共教育者重新檢討立場,是否還是要患者服用完整療程?」

過度使用抗生素

可以確定的是,接觸抗生素時間越長,身上和體內的細菌越可能出現抗藥性。因此,比起抗生素療程應否完整服用,更重要的問題其實是抗生素的濫用。

根據新加坡醫院的數據以及許勵揚副教授和李惠琳的觀察:抗生素在本地確實被過度使用。

許勵揚副教授解釋:新加坡的情況和幾乎每個發達國家一樣。一方面是醫生在診治時無法百分百確定是否為病毒感染,只要醫生懷疑是病菌感染,處方抗生素都是符合醫生培訓時所學,以及當今醫療文化的做法。

他說:「這未必是壞事,因為比起過度使用,抗生素使用不足的短中期後果其實更嚴重。」

許勵揚副教授也指出另一要點: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問題,其實也來自於病人主動要求醫生提供抗生素。

他說:「很多人以為患上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簡稱URTI)時,服用抗生素有助康復。事實是,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可能相當顯著,而且就算沒有服用抗生素,感染情況也會開始消除。」

李惠琳說:「很多醫生和患者認為,服用抗生素對身體無害,而且是為了『以防萬一』,但事實絕非如此。目前雖沒有醫院外抗生素使用量的數據,但和朋友、親人和鄰居交談,很明顯的是許多人患上普通傷風和咳嗽時,都認為求醫時應該拿到抗生素。」

別主動要求服用抗生素

濫用抗生素影響公共健康,要減少濫用情況,人人有責。許勵揚副教授和李惠琳異口同聲:病人求醫時不應該要求醫生給抗生素。

即便醫生處方抗生素,病人也可以用禮貌的語氣詢問醫生,是否真有服用抗生素的必要。病人可以問的問題包括:

1、我的病是不是因為有病菌感染,必須由這個抗生素治癒?

2、如果有可能是病毒感染,我可否再等幾天才開始服用抗生素?

3、要讓抗生素發揮功效,最短療程是幾天?

4、這個抗生素有沒有副作用?

5、康復後是否可以提早停用這個抗生素?

李惠琳說:「越常使用抗生素,藥效越弱,別把這個寶貴的資源浪費在喉嚨痛、流鼻水或咳嗽。其實,預防勝於治療,記得適時打免疫針,並且時時保持良好個人衛生。」

正確認識抗生素

抗生素是用來殺除微生物的藥物,而微生物指的主要是細菌(bacteria)。

一般來說,普通傷風、感冒和咳嗽多由病毒,而非病菌引起,所以無須服用抗生素。不過,到底是細菌性感染症或病毒感染症,其實有賴醫生的知識、經驗和專業判斷,必要時得做進一步檢驗。

抗生素過度或不當使用,非但無助治療,反而可能造成抗藥性細菌的產生,讓感染症的治療益發困難,最嚴重的情況是無藥可醫。

許勵揚副教授說:「我們應該把抗生素視為寶貴而且有限的資源。抗生素對公共健康有顯著貢獻,也是許多先進醫藥措施如器官移植、癌症化療及大型手術的根基,因為有了抗生素,才可以治癒這些醫療措施可能引發的細菌感染。我們應該儘量延長抗生素的奇蹟,越久越好。」

抗生素常識測驗

Q1.任何呼吸道感染(例如發燒或咳嗽)都可通過抗生素治癒,加快康復?

答:錯。

李惠琳:「一般處方抗生素只能對付病菌感染。喉嚨痛、流鼻水、發燒和咳嗽都是病毒引起,所以不應該向醫生要求抗生素。這些病況屬於自限性(self-limiting),所以即使不吃抗生素,一樣會痊癒。吃了抗生素非但對身體無益,還可能讓你的皮膚和消化系統內的細菌產生抗藥性。」

Q2.如果咳嗽持續一個月以上,是否應該開始服用抗生素?

答:不應該。

李惠琳:「由病毒引起的咳嗽可能持續長達八週,與其服用抗生素,病人應該考慮其他藥物如抗組胺劑(anti-histamines)、鎮咳劑(cough suppressant)、解充血藥(decongestants)或消炎藥,這些藥物都能在鄰里藥房買到。如果咳了兩週或以上,應求醫確定咳嗽是否由其他感染病如結核病引起。」

Q3.從痰的顏色可判斷感染是否由病毒或病菌引起,如果有黃痰或綠痰,意即細菌性感染,所以需要抗生素?

答:錯。

許勵揚副教授:「許多醫生也有這個誤解,但痰的顏色其實是由白血球製造的酶(enzymes)所引起,無論是病毒或病菌性感染,都可能出現黃痰或綠痰。」

Q4.醫生給的抗生素一定要吃完,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

答:錯。

李惠琳:「服用完整療程有助確保感染病完全治癒,但這也會導致皮膚上和體內的細菌產生抗藥性。抗生素必須慎用,請向醫生瞭解抗生素要發揮效益的最短療程。」

Q5.抗生素吃了無妨,反正沒有副作用。

答:錯。

許勵揚副教授:「抗生素確實是最安全的藥物之一,但即便是普遍使用的抗生素,還是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副作用,結果可能必須住院,罕見情況下還可能危及性命。」

李惠琳:「整體而言,抗生素確實比其他一些藥物如鎮靜劑安全,但不能說完全沒有風險。抗生素其實可能導致你身上和體內的細菌出現抗藥性,嚴重的話還可能引起腹瀉。此外,有些抗生素可能造成皮膚反應,例如罕見但足以致命的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一些抗生素如氟化喹諾酮(Fluoroquinolones)的副作用,輕則胃部不適,重則可能導致肌腱和關節疼痛,或甚至出現幻覺。如果服用長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更高。」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