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的Line之間為何鍾愛謠言和雞湯

中老年人的Line之間為何鍾愛謠言和雞湯 9

現如今,中老年人正逐漸成為社群軟體的活躍用戶。據2016年中國wechat官方後台的統計,中老年人每日發送消息次數達44次。與此同時,他們也正在成為社群軟體群組(如line)謠言的轉傳主力。調查顯示,每個月轉傳五條以上謠言的用戶,80%都是超過50歲的中老年人。在過去的半年裡,中老年人群組被這些內容充斥著諸如「轉基因有毒」、「食物相生相剋」、「日本核輻射海鮮致癌」之類的消息。這些謠言雖經多次被闢謠,但一些中老年人仍舊是它們的粉絲,頻繁轉傳,彷彿生活裡處處充滿著危機。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上也處處可見年輕人對中老年人群組輕信謠言的斥責和鄙夷。中老年群組偏愛轉傳「雞湯文」,而對這些「感恩教育」和高度煽情的道德灌輸內容,年輕人大多表示不買賬。

現在,中老年人輕信謠言、鍾愛「雞湯文」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竟然已經成為一種標籤。遺憾的是,用標籤來下判斷無異於一種簡化論,它會兩代人的誤解越來越深。如果我們拋開社會標籤,理智地去分析老年人為什麼容易輕信群組的謠言和「心靈雞湯」,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中老年人,更有效的預防和阻止針對中老人的騙局。

老年人為什麼特別容易信任他人

在大多數情況下,信任他人都是積極正面的品質。如果無法信任別人,就無法在現實生活中有效的與他人合作,從這個意義上看,信任十分必要。中老年人願意信任的心理構成了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成分。它幫助面臨中年危機的人更好的接納社會,重新定位自身角色,關愛周圍的人,對自己的下屬和朋友給予更多的幫助。而最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子女之間因為信任能夠分享愛的感受,構成了健康親子關係的基礎。

然而,一旦涉及道德判斷和財產管理,願意信任的作用則恰恰相反。最新的心理學研究也發現,老年人的高信任度使他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道聽途說的信息並不鑑別真假,這和我們的日常見聞不謀而合。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雪莉·泰勒(Shelly E. Taylor)團隊曾對中老年和青年兩代人在信任的感知方面進行臨床測試,同時掃瞄他們的大腦,然後將行為選擇和大腦掃瞄結果進行比對。2012年《美國國家科學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曾報導,研究人員先是讓受試者辨別不同信賴度的面部表情,然後讓他們給這些面部表情信賴和平易近人程度打分。第一個測試的結果是,青年和老年人對於體現信任的面部表情解讀有所差異:對於善良或中立的表情,中老年人和年輕人都顯示出較高的信任度;但是對於欺騙程度高的表情,老年人更傾向於相信,也覺得更容易接近。另外,老年人對於這些表情間差異的識別程度相對於年輕人更低,這也體現了老年人對於分辨騙術的敏感度隨著年齡增長逐漸降低,越來越容易掉入欺騙的陷阱。

也就是說,在面對他人不同目的的行為時,青年人和老年人的信任方式十分不同。對於對方善意的舉動,青年人和老年人都能保持較高的信任度。但當面對欺騙時,中老年人更容易選擇相信,對騙局的識破能力也更低,騙子或保健品推銷商利用的正是老年人的這種心理。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不同呢?在針對青年和中老年人的大腦掃瞄中,研究人員發現大腦前腦島區域對主觀感受狀態實例化、做出行為決策時,中老年人相對於年輕人的反應更緩慢。前腦島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有調節內臟活動和產生情緒的功能,尤其是產生「厭惡感」。前腦島促成另一種學習,就是評估所處環境中的風險,對欺騙做出回應,針對所處風險選擇安全的應對之策。這麼看來,緩慢的前腦島活動,某種程度上在神經學上解釋了身處騙局中老年人為何更容易相信騙子。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種行為模式其實和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相關,歲月的打磨讓人褪去消極情緒的影響,更注重塑造自己的精神健康。在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經歷了諸多坎坷之後,中老年人看世界的方式更加積極:他們對生活滿意度更高,遇到違背心願的事情時情緒反應更為溫和,對於人際關係中的衝突也顯得沒有那麼在意。而年輕人更看重得失,對於騙術的識別更快,情緒反應也更加激烈。

還有一些觀點認為,代際間的信任程度差異並非人類心理的老化趨勢,而是由時代環境造成的。例如,二十世紀40至50年代出生的人群更願意信任他人。也有人認為,信任感更強的老年人壽命更長。但心理學臨床試驗證明,對他人的信任普遍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這並不僅僅是一代人的特質。人類都是隨著積極和消極的生命體驗而成長的。

如何「拯救」中老年人的群組

不過,經濟學博弈論相關研究發現,青年人和中老年人對於理財的信任感並無差異。 2007年《博弈論和經濟行為》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上刊登了一項研究,研究員給受試者提供10美元,受試者可以把錢分給他在組裡信任的人,收到錢的人再以投資回報的方式返還給自己的投資者。測試結果顯示,當老年人被給予信任時,他們明顯更慷慨。

研究還發現,中老年人對理財投資的提防心理遠遠高於年輕人,這源於中老年人對當今理財投資系統的陌生感。金錢方面的信息可以刺激中老年人對風險的準確評估和判斷。但是,中老年人對於投資項目的利潤反應更積極,在下一步的理財選擇中會更樂觀的跟進,對風險的評估變弱,而這恰好再次體現了中老年人高信任度的特點。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邁克爾·羅斯(Michael Ross)研究了1993年至2013年間九項美國有關詐騙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老年人的受騙幾率更高。加拿大官方數據也顯示,2013年該國詐騙受害者的比例在60歲達到峰值,隨後逐漸下降。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羅斯做出的解釋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的生活重心從如何將收益最大化轉變到了如何將損失最小化,他們花錢更少,對金錢支出也更加地謹慎。

然而,倘若物質、情感兩大需求變扭曲,落入騙局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被騙的老人比例呈現增加的趨勢。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的詐騙投訴中,60歲以上人群高達26%,這個數字在2008年只有10%,是當時所有人群裡最低的,而這幾年來則連年增長。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2010年的統計,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一年內被詐騙29億美元。《華爾街日報》分析就認為,這是因為在金融危機後,低利率讓許多靠著固定退休儲蓄吃飯的老年人感受到危機,因此更容易陷入到賺「快錢」的騙局中。確實如此,美國受保退休協會的研究也顯示,正在陸續進入退休期的嬰兒潮一代對財務狀況失去信心。

當今,中老年人確實有物質、情感危機。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選擇獨居,過於封閉。一方面,在物價上漲等背景下,中老年人的安全感降低;另一方面,在一個少子化的社會裡,年輕人的負擔非常重,即使一起住,對老人的情感照顧和聯繫還是疏離的,情感陪護也跟不上。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謠言帖」的特徵總少不了「情感引誘」這樣的元素,例如「太可怕了,太恐怖了」,渲染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以獲取轉傳,又或者是 「請分享」,「歡迎轉傳……」,利用老人的不安全感,用「誠懇」的語氣獲得認同。

當和親人缺乏溝通、聯繫時,謠言營銷很容易找到突破點趁虛而入。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人到晚年往往將與他人建立緊密的情緒性聯繫視為有生之日的首要目標,而信任他人則是建立起這種聯繫的前提。因為建立親密聯繫後,老年人更能夠得到他人的協助來化解生活上由於機能衰退而帶來的種種不便。面對「雞湯文」遞過來的「關愛」橄欖枝,中老年人很難去設防,很容易上當受騙。在很多此類文章中,開篇就對老人關懷備至,噓寒問暖,鼓吹傳統家庭社會秩序,贏得中老年人的心理好感。

中老年人使用群組嚮往的是一種存在感和認同感,他們希望被關注,重視健康,又渴望保護子女,這是他們喜歡刷這類消息的重要原因。幾乎所有平時經常轉傳這些「謠言」的中老年人都表示,Line上的東西看著都挺有道理,反正多信點沒壞處,轉給孩子們看看,希望兒女平時能夠多關心身體,老人們也因此成了謠言的「無意識傳播者」。

中老年人的年代教育也塑造了其相信權威的特質。在中老年人的成長年代,媒體權威性更強。與權威媒體相關的新聞和觀點,中老年人往往「照單全收」。很多誇張失實的內容,為了提高可信度,經常會伴有「央視報導」的截圖等,正是利用了中老年人這種迷信的心理。

解決中老年人易被誇張失實內容欺騙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讓子女加強和老年人的聯繫,讓老年人的生活不再閉塞,有問題也可以及時發現。不過在獨生子女時代,就會出現一人對多名老人的情況,並且子女不單要承擔育兒壓力,還面臨著愈發激烈的職場競爭,家庭責任難以兼顧。要長期堅持並不容易,而且就算堅持下來了,疏漏之處也難免存在。因此,全社會共同努力就顯得更加重要了。目前,可以考慮鼓勵中老年人進行「同伴教育」,鼓勵發展中老年人自己的「輿論領袖」,讓他們之間相互給予積極正面影響,在化解「交流困境」的同時,也有利於緩解代際緊張。

與此同時,子女和家屬可以利用中老年人對金錢支出更為敏感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心理建設。子女可以教中老年人一些基本的辨別謠言技能,如留意是否為權威媒體,常常將闢謠信息轉傳給父母長輩,並告知他們,群組的健康謠言大多出自行銷公司之手,多受商業利益所驅使。某些行銷公司片面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有意無意地製造噱頭、編造信息。用戶「隨手轉傳」實則是被行銷公司所利用,成為謠言傳播的推手。一旦牽扯到金錢利益,中老年人的警覺度會大大提高。同時也可以使用由g0v所寫【真的假的Line bot】https://line.me/R/ti/p/%40umn3820l 的機器人在遇到有疑問的文章時可以判定。

隨著快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群組謠言帖」其實就是在老齡化、獨生子女化的背景下衍生出來的眾多養老難題之一。不是危言聳聽,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的重視。父母的現狀很可能是年輕人的未來,因為誰都會變老。我們只是兩代人走在不同的成人發展階段。年輕人需要對老化有客觀的認識,去瞭解父母一輩的需求。中老年人並不是社會刻板印象形容的那麼討厭,他們正在經歷危機,也在積累這個年紀的華彩。

原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不老調」,經由趣新聞修改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