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春悲秋不是矯情-了解季節性情感障礙

傷春悲秋不是矯情-了解季節性情感障礙 9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白晝變短、寒意漸起、落葉繽紛,秋季總給人一種淒風苦雨的印象,而人們的情緒也往往會隨之「傷春悲秋」起來,有些人甚至會產生抑鬱情緒。

事實上,這並非多愁善感、無病呻吟式的矯情,而是秋冬季容易產生的季節性情感障礙。

「傷春悲秋」其實在臨床上是有科學依據的,「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克雷丕林(E.Kraepelin)對精神疾病做過長期細緻的臨床研究,總結了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effective disorder,SAD),其特徵是有規律地在秋冬季發生抑鬱,春夏季症狀緩解或者呈輕躁狂,抑鬱和躁狂兩者交替出現。美國精神病學家諾曼‧ E.羅森塔爾(Norman E Rosenthal)博士及其同事進一步對季節變更對情緒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生長於溫暖的南非的羅森塔爾在1980年從陽光普照的家鄉移居到紐約後,每當陰鬱的冬季到來,就會變得心情低落、活力消退。為瞭解決這個情緒問題,他實驗性地接受人工光照治療,發現有效果。」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DSM)單獨列出季節性精神障礙作為單獨的心理障礙,而如今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則不再將其單獨列出,而是將季節性精神障礙歸併到情感障礙中,稱其為「情感障礙伴隨季節模式」,其主要表現為抑鬱障礙或者雙相情感障礙。

馬希權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情感障礙(包括雙相障礙和抑鬱障礙)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是心理問題與人體內的神經激素分泌水平有關,「血清素(5-羥色胺)是一種負責調整情緒的神經轉換素,當血清素水平高時會使人感覺幸福,當血清素水平低的話則讓人感覺消沉。」

此外,人體大腦中的「松果體」腺體會分泌褪黑素(美拉酮寧),這種激素能誘人入睡,還可使人消沉抑鬱,但是陽光照射會使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減少。秋冬季節日照時間變短, 「褪激素」分泌相對增多,會導致人們變得情緒低沉、多愁善感、懶散渴睡。

儘管芬蘭、丹麥、挪威、冰島等北歐國家福利好幸福指數高,但據統計這些國家的季節性情感障礙發病率達9.5%,甚至「福利北歐」的自殺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和這些國家所處的高緯度有關。

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生活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人抑鬱症發病率更高,且與季節變換有很強的相關性。馬希權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一般高緯度地區人口的季節性情感障礙患病率高,女性多於男性,年輕者患病率高於年長者。光照能夠很好地緩解季節性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鬱症狀。所以建議人們在秋冬季節,多曬太陽增加戶外運動。」

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的介紹,季節性情感障礙的症狀包括:抑鬱、焦慮、無力感、不願與人交流、對平時做的事失去興趣、體重增加、食慾改變等。那麼,在臨床上如何診斷季節性情感障礙的呢?在平時門診中,醫生通常會對情緒低落、以抑鬱症狀來就診的患者進行病史詢問,從而歸納出患者情緒變化的規律,如果患者的情緒變化和季節節律有關,則會考慮其患有季節性情感障礙。醫生通常會評估判斷患者的情緒障礙嚴重程度來採取相應治療方式,若患者的情緒問題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社交,則會予以藥物治療並結合心理治療。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