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心理療法或有副作用,病恥感耽誤治療

憂鬱症作為一種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影響著全球約3.5億的人口,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從1990-2013年,全球罹患抑鬱和/或焦慮的人數增加了將近50%,將近世界人口的10%。

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到2020年,憂鬱症對健康生命年數的折損將排在各類疾病的第二位。然而,在全世界範圍內,憂鬱症都存在著低就診率、低診斷率和高未治率的問題。

Q:不少人認為憂鬱症僅僅是「心病」,您怎麼看?

A:憂鬱症影響人體身心健康。憂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到悲痛欲絕,自卑自責,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憂鬱症造成的精神痛苦可以使人們難以從事最簡單的日常事務,有時可能徹底摧毀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失去工作和謀生的能力。憂鬱症的最壞的後果是導致自殺行為,這也是目前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不少人會誤以為憂鬱症只會影響心境情緒,事實上,憂鬱症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疼痛,乃至腫瘤。反之,疾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也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而產後抑鬱可影響新生兒的發育。

Q:近年來抑鬱障礙已成為臨床上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但目前憂鬱症的總體識別率較低,原因何在?

A:缺少正確的疾病相關知識、病恥感等因素是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憂鬱症若能給予及時恰當的治療,則能提高臨床治癒率,但目前診治的情況不容樂觀,對抑鬱障礙的總體識別率較低,尤其是在綜合醫院。

WHO的多中心合作研究顯示,15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內科醫生對憂鬱症的識別率平均為55.6%。

憂鬱症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但是不少老百姓卻誤認為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是患者個人的主觀問題,這會導致患者產生病恥感而羞於求助或者求助方式錯誤。

2016年第三次公眾精神衛生知曉度的調查顯示,對憂鬱症和焦慮症的案例,62.4%的居民主要歸因為「工作壓力大」,對於嚴重精神障礙,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45.4%的居民認為是患者「思想上的問題」造成的,很少比例的人認識到精神疾病是一類存在著生物學、遺傳學基礎的疾病,而歸咎於個人主觀的問題。

Q:藥物治療有副作用

A: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哪怕補充維生素片過量會有副作用。醫生通常會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的正面作用,揚長避短。患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按時按量用藥,就不會有大礙。事實上,心理諮詢也有「副作用」。一句話開導得好可以讓患者情緒緩解,說錯一句話也可以讓患者產生自殺衝動。

英國國家研究院曾出資展開了一項名為「心理療法副作用」的調查,研究發現,錯誤的心理諮詢建議或不當的心理療法將會給心理諮詢者帶來傷害。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格萊尼斯·帕裡稱,對心理壓力過大的患者來說,談話治療可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和憂鬱症狀。但在少部分病情的治療過程中,由於療法或建議有誤,也曾導致患者症狀更加嚴重。

從抑鬱情緒到憂鬱症,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抑鬱情緒或者輕度憂鬱症可以先不服藥,通過醫院等正規渠道進行心理治療,比如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特診部。同樣的抑鬱情緒,可能只是一般的情緒問題,所謂「心靈的感冒」,也可能是憂鬱症,或者雙相障礙,或者創傷後應激障礙,等等,這是需要專業醫生來鑑別診斷的,治療方案也是不同的。

對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作用的抑鬱發作患者,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常需合併心理治療。常用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人際治療、婚姻和家庭治療、精神動力學治療等,其中認知行為治療對抑鬱發作的療效已經得到公認。

還有些憂鬱症患者的疾病來勢洶洶,一下子就很嚴重,中度以上的憂鬱症患者不能僅僅靠心理治療,而是要配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本質還是要患者通過自身去改變,但中重度憂鬱症患者的內在動力已經沒有了,心理治療就很難起效了。

而且心理治療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要通過好幾次的治療,才能逐漸起效,而有些中重度憂鬱症患者已經無法正常生活、工作,乃至已經出現自殺意念,亟需藥物控制。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