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毀掉了一代人?

智慧型手機毀掉了一代人? 1

智慧型手機對人們生活的改變有目共睹,在青少年中尤其如此。近日,《大西洋月刊》刊載了一篇題為「智慧型手機毀掉了一代人」的文章,改寫自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珍‧溫格(Jean M. Twenge)「i世代」研究的新書。這本書的超長的副標題詳盡地概括了這項研究的主要內容:為什麼離了網絡就不行的孩子們成長得更少叛逆、更寬容、更不快樂——而且完全沒有為成年做好準備,以及這對我們其他人意味著什麼。

溫格研究不同世代的人群之間的不同已經有25年之久,通常情況下定義一個世代的特徵是逐漸出現並連續下去的。然而在2012年,她突然注意到青少年行為和情緒狀態發生了急劇變化,千禧一代(略等於80後、90後)的特徵開始消失,恰恰是在這一年美國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超過了50%。溫格把1995年到2012年之間出生的人群定義為「i世代」,他們是用著智慧型手機長大的一代人,對互聯網產生之前的生活沒有記憶。2017年的一項針對5000名美國青少年的調查顯示,他們中四分之三的人都擁有一台iPhone。

溫格指出,智慧型手機的到來急劇改變了青少年生活中從社會交往到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無論貧富、種族、城鄉,這種潮流席捲了所有家庭。這種變化有好有壞,現在的青少年比起飆車、開派對更喜歡呆在自己的房間裡,所以在身體上變得更安全了。但在心理上,他們比千禧一代更脆弱,自2011年以來,青少年中抑鬱、自殺的比例急劇上升。儘管無法用一個單一的因素來定義一代人,但智慧型手機和社交媒體這一對雙生子引發了多年未見的大地震。有力的證據證明,智慧型手機對青少年的生活產生了深刻影響,並且讓他們更不快樂了。

相較於之前的世代,獨立的誘惑力在i世代的青少年中下降了,2015年的12年級生比2009年的8年級生外出更少。青少年約會、性行為、開車的比例也都下降了。獨立不是免費的,過去的青少年會為了獲得自由或在父母促使下大量打工,但i世代的青少年打工的比例大幅下降。在喝酒、約會、在無監督情況下使用時間等方面,現在的青少年18歲像過去的15歲,15歲像過去的13歲,童年一直延伸到了高中。

青少年之所以延遲承擔成年的責任和享受成年的快樂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經濟形式的變化、家庭教育都與之相關。由於今天的青少年的社交生活是在手機上展開的,他們也更願意呆在家裡。儘管他們留在家中的時間變多了,但跟父母的關係卻沒有更親近,而是總是把注意力放在手機上無視家人的存在。

同時,i世代的青少年和朋友見面的次數也變少了。然而,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助展開的全國性調查《監測未來》顯示,進行屏幕活動的平均時間更長的青少年更可能不快樂,在非屏幕活動上花時間更長的青少年更容易快樂。儘管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許諾把我們和朋友們聯繫在一起,但數據顯示,i世代是孤獨無著的一代人。並且,在屏幕活動上花時間更多的青少年更可能報告抑鬱症狀。8年級生中,社交網絡的重度使用者抑鬱的風險高出27%,而參加體育運動、宗教活動甚至花更多時間寫作業的青少年抑鬱的風險都有顯著降低。

對於使用智慧型手機和心理問題之間的關係,溫格認為,由於社交網絡能夠時時刻刻將青少年們聯繫在一起,加劇了他們被對於被排斥的擔憂。儘管青少年和朋友當面聚會、開派對的次數變少了,但一旦聚在一起,就會在各種社交網站上持續紀錄聚會活動,那些沒有被邀請的青少年會清楚地知道。因此,覺得自己被排斥的青少年的比例急劇上升。這種情況在女孩中更嚴重,2015年,覺得自己被排斥的女孩增加了48%,男孩則是27%。社交媒體還會在青少年發佈狀態後焦急等待評論和點讚的過程中徵收「心理稅」。女孩遭受網絡霸凌的可能性也更高。

另外,智慧型手機也在嚴重剝奪青少年的睡眠。2015年,睡眠不足的青少年與1991年相比增加了57%。僅僅是從2012年到2015年的四年級,每日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的青少年就增加了22%。睡眠剝奪和很多問題都有聯繫,包括思維和推理能力下降、更易患病、體重增加和高血壓,同時也會影響情緒。

溫格還指出,受到影響的不僅是青少年如何經歷青春期,無處不在的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影響會延續到他們成年之後。曾患抑鬱症的人中一半以上會復發。青春期是發展社交技能的關鍵時期,由於現在的青少年和朋友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他們練習社交技能的機會也變少了。在下一個十年,或許很多人在特定情形下只知道什麼是合適的表情符號,卻不知道相應的面部表情。

要在這些無比習慣了時刻上網的青少年身上限制科技的使用是不現實的,不過,溫格看到了一些有希望的跡象,一些青少年開始把自己遇到的問題和智慧型手機聯繫起來了。有時,他們也會因為在和朋友見面聊天時,朋友一直盯著手機而不看自己而感到受傷。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