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談論人工智能時,談的是什麼

當歐洲談論人工智能時,談的是什麼 7

島國的天,陰晴不定。我坐在倫敦街角的咖啡館,沏上一杯卡布奇諾,開始享受這「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景。旁邊坐著兩位高談闊論的女士,其中一位侃侃而談,說的是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與谷歌開展合作,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加強對糖尿病人眼病的預防,這對她罹患糖尿病的母親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另一位似乎從事阿拉伯語筆譯,她則抱怨,現在人工智能技術讓機器翻譯的準確性大幅提高,她接到的翻譯活兒越來越少了。對於人工智能,一個喜形於色,一個憂心忡忡,這不禁讓我回望室外的太陽雨,這樣的日子,到底是「有晴」還是「無晴」?

作為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歐洲討論人工智能的人如過江之鯽,媒體撰寫人工智能方面的文章亦數不勝數。我在谷歌上輸入「人工智能」,瞬間出來的消息超過20億條。除去基本概念解釋和一些純技術文章,首先看到的便是替人工智能唱讚歌的。比如人工智能將我們從瑣碎中解放出來,給我們極大便利和舒適:智能手機中聲音極溫柔的語音助理,任勞任怨干家務活的護理機器人,既安全又省錢的自動駕駛汽車,不會要紅包的智能手術設備,凡此種種,如需更多具體情節,讀者可自行腦補好萊塢科幻大片。

《金融時報》近期撰文將人工智能稱為「全新生產要素」,並引用埃森哲與經濟學前沿公司最近報告稱,到2035年,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將使大多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提高一倍。受此影響,美國、英國和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度增速分別提高至4.6%、3.9%和2.7%。專家學者們紛紛表示,「技術革命彷彿綿延不斷的山脈,我們正站在人工智能這座高峰的山麓,人工智能對我們生活將產生革命性影響,一如當年的蒸汽機技術」,「我們正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創新時代,由人類創新最終過渡到機器創新」。

給人工智能唱讚歌的看多了,我都有點懷疑是不是人工智能控制了谷歌搜索「人工智能」,好在歐洲人還是以批判精神見長的,主流媒體關於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也在深入討論,總的看,歐洲對人工智能存在四大「憂慮」。

憂慮之一,人工智能會否讓中產階層大規模失業。

歐洲中產階層人數眾多,「橄欖型結構」確保了社會總體穩定,但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衝擊現有社會結構,弄掉中產階層的傳統飯碗,比如醫生、律師、教師、翻譯等。《經濟學家》去年曾撰文稱,人工智能正在加劇「職業兩極化」的風險,一極是高薪水高技術職業,就是人工智能尚不能替代的職業,比如建築師、藝術家、高級管理等,另一極就是低薪水、低技術的職業,或者說人工智能沒必要替代的職業,比如清潔工、快餐員等。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衛報》專欄中寫道:「工廠自動化已經讓眾多傳統製造業工人失業,人工智能興起很可能讓失業潮波及中產階層,最後留給人類的只有護理、創造和監督工作。」根據一份廣為流傳的花旗銀行與牛津大學聯合研究報告,未來10至20年內,美國47%、英國35%、經合組織國家57%的工作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也有人認為不應誇大人工智能對中產階層的衝擊,舊的工種消失,自然會出現新的工作機會。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反而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根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項調查,美國專家對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進行了民調:48% 的受訪者認為新技術將取代更多的就業機會而導致失業率上升,52%的受訪者則反對,認為新技術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憂慮之二,人工智能會否讓富者愈富,貧者愈貧。

一向以代表工人階級利益自居的《衛報》近期刊發了一篇對人工智能的「檄文」,認為未來的富人可以躲進私人飛機、私人島嶼,讓機器人來提供保護與服務,與其他人隔絕。在這樣的世界,富人不僱傭任何人就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富。資本從勞動中解放出來,意味著勞動的結束,工資的結束,工人階級就會被消滅掉了。人工智能是個嚴重的政治問題,需要政府拿出嚴肅的政治解決方案。此文雖然有些極端,但如何避免人工智能拉大貧富差距的討論確已成為當下歐洲熱點話題。

有人提出加強福利救濟,引入「基本收入」概念,由政府來保證每個公民基本的生活開銷,保護人工智能時代的弱勢勞動者群體。這項聽起來很「討喜」的建議得到歐洲不少黨派支持。芬蘭政府從今年開始進行「基本收入計劃」的相關實驗,在兩年內給2000名25到58歲的失業人員每月發放560歐元的「基本收入」,據此測試基本收入對促進再就業的實際效果。反對「基本收入」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認為又是一項「養懶漢」的建議,而且「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會加重納稅人負擔。還有工會擔心「撿芝麻丟西瓜」,集體談判力量因此受損,右翼勢力會藉機取消最低工資標準。瑞士2016年6月就全民基本收入計劃舉行公投,但78%的民眾投了反對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為懶漢買單」。

既然民眾不願出這個錢,有人自然想到了由「始作俑者」出錢。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日提出,需要對代替一些人類工作的機器人徵稅,然後將稅收用於工人技能培訓或教育用途。這項建議引發歐洲各界廣泛熱議,支持者認為,「劫富濟貧」堪稱義舉,既緩解失業人員的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又可延遲人工智能的發展進程,避免引起社會震盪;反對者則強調這是「開歷史倒車」,技術革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怎能人為地去阻礙?而且機器人本身無法交稅,具體如何徵稅將引起機器人產業鏈的連鎖反應。歐洲議會在一項關於機器人的報告中指出這一問題,其有關由僱傭機器人的公司支付機器人稅的建議最終被刪除,可見具體實施還面臨諸多困難。

憂慮之三,人工智能產業競爭激烈,歐洲會否被邊緣化。

人工智能行業已迎來爆炸性增長,2015 年美國報告顯示,「機器人和基於人工智能的系統」全球市場份額將從 2014 年的 580 億美元增長到 2020 年的 1530 億美元。有技術專家稱,未來科技公司都必須標榜「人工智能+」才能生存。人工智能發展已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美國政府主要通過公共投資的方式引導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美國政府2013財年便將22億美元投入先進製造業,重點方向便是「國家機器人計劃」。去年,美國更是加緊了對人工智能的開發,發佈多項戰略文件,將人工智能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為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制定了宏偉計劃和發展藍圖。歐盟也於2013年便提出人腦計劃項目,投入近12億歐元經費,旨在通過計算機技術模擬大腦,將腦科學的研究數據與相關產業相結合,建立一套全新的、分析、整合、模擬數據的信息通信技術平台,保持歐洲在人工智能研究的領先地位。

但歐洲在人工智能方面長於理論研究和實驗室技術,卻缺乏科技巨頭企業,難以轉化為市場力量。從獲得投資的人工智能公司數量來看,歐洲與美國相比差距較大,2016年要比美國要低10個百分點。美國的科技巨頭如谷歌、蘋果、臉書、微軟、亞馬遜、IBM等,早已將發展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核心戰略,看中了歐洲在人工智能技術上的優勢,紛紛來歐「攻城掠地」。以英國為例,英國人工智能技術基礎科學世界領先,劍橋、牛津、帝國理工和倫敦大學等機構研發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在全球廣泛應用。

但近年來,英國不少擁有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初創企業紛紛被惠普、谷歌、推特等美國公司收購。據統計,2011至2016年間,美國科技巨頭對歐洲人工智能相關公司的收購達到53起,2014年以來更是達到平均每月收購超過一起。谷歌在歐洲動作最大,自2012年以來的收購達15起。此外,美國科技巨頭都已在歐洲建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直接從歐洲挖掘研發人才。

憂慮之四,人工智能會否逃脫法律監管,信馬由韁。

依照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水平,機器人還停留在「機器」狀態,但阿爾法狗已讓普羅大眾見識到其深度學習的能力,「機器」進化為「人」不再是天方夜譚。人工智能會否影響人類的生存延續,徹底改變人類命運,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加強管理人工智能的道德和法律風險,建立人工智能決策的問責機制已提上議事日程。比如人工智能可以迅速從公用數據中提取個人穩私信息,無人駕駛在遭遇突發事故時的道德選擇等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就人工智能決策的問責機製出台報告,認為機器人以及機器人技術造成的傷害,可由民法中產品責任的相關法律調整,讓所有參與到機器人的發明、授權、和分配過程中的人來分擔責任。此報告仍將機器人視為普通科技產品。

歐洲十分關注人工智能的道德、法律問題。近期,歐洲議會已就建立機器人相關的倫理法律制度提出了議案。歐洲議會發言人馬蒂表示,機器人並非普通科技產品,需要出台一套準則,針對那些有自我學習能力,並能夠獨立做出決策的「人工智能」進行規範。

未來歐盟還可能設立專門機構,落實對人工智能在技術、倫理等方面的監管。歐洲議會的提案中建議賦予機器人「特定的法律身份」,「能為自己引發的損害承擔責任的電子人格」。《金融時報》撰文調侃道,對機器人的法律管理可採用羅馬法相關規定,「奴隸主對奴隸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機器人的操控者仍需為機器人承擔相應責任。

喜也罷,憂也罷,人工智能前進的腳步不會停下。只有希望人作為萬物之靈,把握好世界的平衡與美好。正如美國加州奇點大學的尼爾所說,「人工智能沒什麼好擔心的,需要擔心的是愚蠢的人類。」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