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憤怒嗎?

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憤怒嗎? 9

本月初,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發表聲明,美國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國際上對特朗普的指責絡繹不絕,各方領導人都表達了對「巴以問題」惡化的擔憂,而華盛頓至今並無撤銷這一決議的任何徵兆。

這一事件的餘音持續在中東地區發酵。然而,對於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民而言,這個聲明意味著什麼呢?

巴勒斯坦當局協同巴勒斯坦各方政治力量表態,倘若特朗普持續一意孤行,「憤怒的日子(days of rage)」即將到來。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作者Jalal Abukhater在半島電視台英文網上撰文表示,這一「憤怒」是自上而下製造的,國際上所有的聲音都在預測耶路撒冷問題將惡化,就好像昔日的狀況並不糟糕。

事實上,作者指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長期以來都在承受著以色列單方把耶路撒冷作為其首都城市的現實政治。大多數生活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並不對這一國際憤怒感同身受,因為他們常年都生活在系統性、制度性的暴力之中——他們的學校會遭遇催淚瓦斯,孩子們會被捕,住房會被拆除,居住許可證會被沒收,只要以色列當局想這麼做。在作者看來,特朗普的聲明僅僅讓「巴以和平進程」這一假象的真實面目被暴露了出來。

以往在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民自下而上組織的抗議活動很少得到巴勒斯坦當局的支持。而今天,這種自上而下被「製造」的憤怒,其核心是巴勒斯坦當局對其自身合法性的恐慌。雖然一直以來以色列政府都在所謂「和平進程」中表現出頑固的不合作、持續違反國際法的現象,然而因巴勒斯坦當局存在(巴勒斯坦並未正式建國),「和平進程」的神話就依然存在。而當「和平進程」失敗時,巴勒斯坦當局就是去了其所存在的理由。所以,當局開始製造這一「憤怒」。

這一急躁的對於人民抗議的呼喚,在很多人眼中是企圖掩蓋巴勒斯坦當局的失敗,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領導層在試圖重建某種合法性以延長其執政週期。在作者看來,這一對「憤怒」的呼喚並不令人信服。倘若在巴勒斯坦仍然有「兩國方案」(Two-state solution)存續的可能性,即全球範圍尤其是歐洲認可1967年所劃定的邊界,使東耶路撒冷成為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巴勒斯坦當局才能保存住其唯一的生命線。

如果這不能發生,剩下的兩條路是同樣灰暗的:一條路是接受現狀,這意味著巴勒斯坦人持續窒息和痛苦,將不再有任何機會改變現實;另一條路是巴勒斯坦當局接受宣佈自己的失敗,把權力全部交由以色列當局,讓以色列作為佔領國按照國際法對這裡的巴勒斯坦人口擔負全部責任。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