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後,倫敦金融城何去何從

英國脫歐後,倫敦金融城何去何從 11

倫敦金融城不大,方圓不過一平方英里。漫步其中,既可見古羅馬時期遺址,也有鱗次櫛比的現代高樓,宏大的歷史縱深感讓人深刻地體會到,金融中心「不是一天建成的」。街上行走著紳士淑女,衣著精緻,淡吐優雅,大多行色匆匆。據說2008年金融危機鬧得最凶的時候,憤怒的民眾聚集在金融城,聲討製造危機的罪魁禍首,弄得金融界人士一度不敢西裝革履,招搖過市。歷史的波瀾壯闊從庸常生活的細節可見一斑。金融城挺過金融危機,頑強地生長著,如今又走到了一個歷史關口。

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1月17日發表了「就任首相以來最重要的演講」,首次闡述英國「脫歐路線圖」,在歐洲單一市場和控制移民「二選一」問題上選擇了後者。英國將於3月底之前開啟「硬脫歐」之旅。

最忐忑不安的莫過於倫敦金融城,去年10月梅首相在保守黨年會釋放出「硬脫歐」信號後,英鎊大跌,金融城風聲鶴唳。財政大臣哈蒙德趕緊前往金融城進行安撫,表示將就單一市場問題作出安排。去年12月,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還表示英國將考慮通過付費方式留在單一市場。政府要員三番五次在單一市場上表態模糊,力避引起金融城恐慌。

梅首相確認「硬脫歐」之後第二天,歐洲兩大銀行匯豐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便表示,考慮將設於倫敦的1000個職位轉移到歐洲大陸,以應對英國脫歐風險。此前,高盛、摩根大通等美國銀行也曾表示將削減在倫敦的崗位。一時間,英國媒體充分發揮語言才能,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倫敦金融城的前景,並附上各種「醒目」的標題:「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歐洲大陸搶走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倫敦金融業大逃亡」等等。

法蘭克福、巴黎、都柏林、盧森堡、阿姆斯特丹等眾多歐洲金融城市躍躍欲試,開啟了新一輪歐洲金融中心之爭,其中呼聲最高的是法蘭克福和巴黎。英、法、德這歐洲三大國從來就是相愛相殺,不過倫敦長期作為金融中心,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其優勢是其他歐洲城市不可比擬的。

首先,從產業規模看,倫敦一騎絕塵。倫敦擁有500多家銀行機構,差不多是法蘭克福和巴黎的銀行數量之和,跨境銀行貸款佔全球18%,場外利率衍生品佔全球46%;倫敦是最大離岸美元交易市場,日均外匯交易量2萬億美元,佔全球40%;倫敦是歐洲保險業老大,聚集了世界前20大保險和再保險公司,擁有老牌的保險交易所勞合社;倫敦證券交易所在歐洲市值排第一,法蘭克福交易所歐洲第三,巴黎證交所2000年與阿姆斯特丹、里斯本和布魯塞爾交易所合併成泛歐交易所後,排在歐洲第二。

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保羅開玩笑地說,不必去記這些複雜的統計數字,只需記住,倫敦專門搞金融的叫金融城(CITY),法蘭克福叫金融區(DISTRICT),北京叫金融街(STREET),而巴黎壓根兒就沒有專門搞金融的區域。所以「巴黎取代倫敦成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噱頭,不過是歐蘭德總統為了挽救其個位數的民意支持率而抓住的「救命稻草」罷了。
其次,從法律環境看,英國優勢明顯。英國法律制度完善,屬於英美法系,遵循判決慣例,高度注重保護股東和投資人合法權益,更能適應瞬息萬變的金融現實,而德國和法國屬於大陸法系,只能刻板地依據法典。根據世界銀行《全球商業報告》,英國在股東法律保護方面世界排名第4,而法國和德國則分別排名第29和第49。英國還擁有嚴謹而靈活的金融監管體制。英國政府在推動倫敦金融業發展過程中,採取相對柔和的監管模式,非常注重企業與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既降低監管成本,又有效地調動企業積極性。

第三,從營商服務看,英國遙遙領先。倫敦擁有世界上頂級的國際金融服務群體,匯聚了大量金融人才。英國金融經濟教育也大幅領先歐洲大陸,歐洲排名前五的金融碩士項目有四個在英國。英國的公司稅率更低,倫敦公司稅率為20%,低於法蘭克福的20.5%和巴黎的33.3%。在一項納稅營商環境排名中,英國世界排名第15,而德國排名第72,法國排名第87。英國的就業法規更靈活,週期性行業可以靈活地僱傭或開除員工,勞動力流動性更強,極其適合金融業。巴黎很多年輕人移居到倫敦工作,目前已有近50萬法國人在倫敦生活,有人戲稱倫敦已成為法國五大城市之一。

第四,從區位優勢看,倫敦得天獨厚。作為外匯交易中心,倫敦的時區處於24小時時區中間,正好是全球各大市場同時交易的激烈時段,倫敦與亞洲和美洲市場無縫對接,比香港和紐約有更大時區優勢,而法蘭克福和巴黎雖然只相差一個小時,但對「寸秒寸金」的交易員來說已是天壤之別。此外,英語作為金融界通用語言亦賦予倫敦特殊地位。

儘管倫敦金融中心擁有巨大優勢,但英國「硬脫歐」有可能動搖倫敦金融中心的江湖地位。倫敦金融城何去何從,關鍵要看三塊「奶酪」怎麼「動」。

第一塊是「歐盟通行證」。在歐盟國家註冊的金融機構可獲得「歐盟通行證」,進而在整個歐盟開展金融業務。目前約5500家在英國註冊的公司依賴歐盟為英國金融業提供的通行證。如「硬脫歐」導致上述公司喪失通行證,後果不堪設想,對倫敦金融城是致命打擊。正因為攸關金融城前途命運,接下來的英歐談判圍繞「歐盟通行證」免不了一番惡戰。保羅認為,談判將十分艱難,歐盟想在政治上懲罰英國,最方便的就是借「歐盟通行證」向英國施壓,逼英國在移民、貿易、財政補貼等方面作出讓步,否則會使英國金融業付出沉重代價,同時歐洲大陸不少城市想藉機搶倫敦的金融業務,也會在通行證問題上更加強硬。

第二塊是「歐元結算中心」。倫敦目前是世界最大的歐元結算中心,控制著70%與歐元相關的交易。歐央行對此早就心懷不滿,曾經下令禁止歐元區外國家進行歐元清算業務,英國對此不服,將官司打到歐洲法院,並於2015年在清算業務案件中勝訴。此次英國公投脫歐,歐盟委員會順勢重新考慮解決歐元清算問題,可能在法規上作出變更,授權歐央行對歐元清算業務嚴格控制,限制歐盟外國家從事歐元清算業務。如此項法規出台,大量歐元清算業務勢必從倫敦撤離至歐盟國家城市。

第三塊是「自由流動」。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是歐盟的基本原則,歐盟內從事金融業務可享受盟內稅費減免,金融從業人員在盟內可以自由輪換。英國脫歐以後,金融業務的稅費優惠以及從業人員的流動性都將受到影響。
目前,英國政府正在積極備戰脫歐談判,抵消「硬脫歐」對金融業的消極影響。對內著力於用好脫歐後的政策自主性,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推動英國經濟轉型,打造國際免稅港;對外則倡導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加大與美國、中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合作,為構建新的自貿網絡作準備。英國政府認為,保證金融市場的開放及低稅收政策能夠有效維護倫敦金融中心地位。

儘管英歐談判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倫敦作為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無疑會遭到削弱,未來歐洲金融佈局很可能朝「多個中心」方向發展,但倫敦「瘦死駱駝比馬大」,仍是歐洲「金融業務集散中心」。不過,法蘭克福作為歐央行所在地,享有歐元區政策優勢,有望成為新的歐元結算中心。巴黎是歐洲最大資產管理市場,在資產管理、債券發行方面有優勢,可能成為歐洲資產管理中心。其他歐洲金融城市也能根據自身特點從倫敦金融業務中分到一杯羹,都柏林可能成為歐洲的簿記業務中心,盧森堡成為歐洲基金、信託中心,阿姆斯特丹成為商業管理和控股投資中心。

倫敦金融業務向其它歐洲城市分流是一個長期複雜過程,一方面取決於英歐雙方談判後達成的協議安排,倫敦諸多金融機構會據此「待價而沽」,另一方面歐盟形勢發展波詭雲譎,今年德國、法國、荷蘭等重要歐盟國家都將舉行大選,多國民粹主義勢力蠢蠢欲動,反全球化、反移民的排外聲音還在增加,歐盟整體社會氛圍更趨保守內顧。良禽擇木而棲,金融機構在「棄英就歐」的選擇上也得費一番思量。

來源:澎湃新聞 邱靜/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