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低血壓是一樣的病嗎?如何預防?

貧血、低血壓是一樣的病嗎?如何預防? 11

容易疲勞、常感頭暈、手腳冰冷……低血壓和貧血的症狀類似,是不是屬於同一種病,或會互相影響?

血壓指的是循環血液在血管壁上施的壓力。血壓連同呼吸頻率、心率、體溫和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構成生命體徵。一般上,血壓低於90/60毫米汞柱(mmHg)就是低血壓。

低血壓一般可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

  • 生理性低血壓:多數無任何症狀。
  • 病理性低血壓(急性與慢性):
    • -急性:最普遍的病因是低血容積(Low blood volume), 這可因失血過多或嚴重脫水,如嘔吐過度、服用利尿劑加上液體攝取量不足所造成。
    • 慢性:分為繼發性和體位性低血壓(postural hypotension)。後者極為常見。病患從坐著或躺下起立時,由於下肢血滯,身體因某種原因無法加快心跳以及讓下肢血管收縮以便靜脈回流,從而調整血壓,間接造成血壓下降引起暈眩等症狀。通常在站立三分鐘內發生。

病患者以年長者居多,尤其是帕金森症的年老病患。患者有跌倒受傷、喪失意識的風險。

貧血則是血液中的血紅蛋白(hemoglobin)或紅血球水平低所致。它純粹是血液質量問題, 跟血壓無關。

人貧血時,紅血球的充氧功能受到影響,引起的症狀多數跟缺氧有關。

病因不同

貧血與病理性低血壓有很多相同的症狀,如心悸、容易疲乏(尤其運動時)、呼吸急促、頭暈、頭痛、手腳冰涼、覺得酥軟無力、皮膚蒼白等。

然而,貧血和低血壓的病因迥然不同,所以它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病症。何醫生強調,長期的低血壓一般不會造成貧血;長期的貧血也同樣不會引起低血壓。

貧血以及低血壓,該如何預防?

貧血:通過飲食補充營養

貧血的原因很多。其中,先天性的貧血症是無法避免的;後天性貧血的風險因素,包括營養不良、腸胃道疾病、月經流量過多、懷孕、酗酒、長期慢性疾病(如腎衰竭、癌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年齡逾65歲、長期接觸有毒化學產品等。高風險人士應注意平日飲食,避免患上缺鐵性或維生素缺乏性貧血。

此外,若之前已有貧血病史,即使已痊癒,還是應該定期複診驗血,以確保不會舊病復發。

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缺乏性貧血可通過飲食來預防,建議多吃以下食物:

●富含鐵質的食物:牛肉、豆類、深綠色葉菜類和乾果等。

●富含葉酸的食物:水果、深綠色葉菜、青豆、花生等。

●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肉類、乳製品、豆製品等。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和果汁、辣椒、西蘭花、瓜類和草莓等。這些食物也同時能增進人體對於鐵質的吸收能力。

低血壓:補充水分 注意起床姿勢

●多喝水,防止因脫水而導致血壓下降,尤其是天氣酷熱時。

●儘可能避免喝酒,因為酒精易引起脫水。

●預防體位性低血壓:

★儘量避免突然改變位置,如起床時不要立刻從床上站起來,應從躺著的姿勢,緩慢地坐起,最後才站立。

★應避免長時間站著不動,要多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以免血液停滯下肢,加重症狀。

雖然上述建議一般能避免低血壓惡化,但患者還是應該去看醫生,從病因著手,以免治標不治本。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