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樓都因憂鬱症?要區分憂鬱症和憂鬱情緒,警惕這些自殺信號

跳樓都因憂鬱症?要區分憂鬱症和憂鬱情緒,警惕這些自殺信號 9

很多人誤以為憂鬱症就是不開心——「你有啥好憂鬱的,我壓力那麼大,比你還憂鬱」;有人以為憂鬱症不需要就醫——「多大點事,還用吃藥?矯情!」;甚至有人以為憂鬱症的人會自殺、自殘、甚至傷害身邊的人……你瞭解憂鬱症嗎?你對憂鬱症患者有哪些誤解和偏見?

憂鬱症不等於憂鬱情緒

憂鬱症不同於憂鬱情緒,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按照國際疾病的診斷體系ICD-10的診斷標準,憂鬱的診斷有4個維度:

一是症狀的標準:憂鬱的核心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興趣減退等。除了核心症狀,憂鬱症還伴隨其他的症狀群,具體包括:

情感症狀:表現為心情低落,缺乏愉快感。

認知功能的症狀:比如腦子很木,轉不過來,憂鬱症患者經常會覺得頭腦一片空白,別人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不能思考,工作效率很低,記憶力很差。

軀體症狀:最常見的是各種無法解釋的疼痛,到其他科就診也查不出原因,還有一些胃部不適、消化功能的紊亂等等。

生物性症狀:包括食慾減退、性慾減退,睡眠障礙(最常見的是早醒)。

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滿足核心症狀+一到兩條其他症狀,我們就認為患者符合症狀學的標準。

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標準,另一個病程的標準:憂鬱症的症狀要持續2周以上,且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處於症狀困擾之下。

第三個是嚴重程度的標準,憂鬱症患者的社會功能會受到一定影響,比如不能正常上班、正常社交,不能像以往那樣照顧家庭等。

第四個標準是要排除其他可能導致憂鬱症狀的軀體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綜合這四大標準,才能診斷為憂鬱症。對老百姓來說,如果持續兩週都開心不起來,缺乏愉悅感就應該考慮就醫,但要記住自己不能為自己做診斷,必須去醫院接受專業的評估。

除了症狀持續的時間,社會功能是否受到影響也很重要。如果患者雖然情緒低落,但並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以前的愛好和興趣也沒有喪失,那麼可能只是有憂鬱情緒,並沒有嚴重到「憂鬱症」的程度。

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吃藥嗎?

對於憂鬱症,世界上所有醫學指南推薦的一線治療手段都是藥物。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如果有條件可以結合一些心理治療或其他的非藥的輔助治療。

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還有一些新型的治療手段,如物理治療(經顱磁刺激、深部腦刺激、改良電抽搐等),物理治療一般是針對藥物治療不起效、難治癒的患者,絕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獲得比較好的改善。

患者在憂鬱階段應避免做決定

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家屬的接納是最重要的,很多家屬排斥疾病,不能接受憂鬱症的事實。還有很多人認為患者就是懶、懦弱,沒有毅力。「為什麼別人可以打起精神你就不行?這麼點兒困難你都不能克服?」他們不理解憂鬱是一種病,患者看上去懶散、沒精打采其實都是疾病導致。

憂鬱症患者的身體能量是很低的,他們很難啟動去做一件事情。對家屬來說,明白這是一種疾病,接納患者,知道病人只是暫時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非常重要。另外,如果家屬察覺患者產生了消極觀念,要及時帶患者就醫,充分做好準備,這一點也至關重要。

有一些家屬會建議患者暫停工作或學習,出去玩耍散散心,這種做法我們是不主張的,我們主張給患者一個比較自然、寬鬆的環境,不要急於帶他脫離目前的環境 ,不要督促他做一些轉變,因為患者在憂鬱(尤其是重度憂鬱)的條件下是沒有能力去做轉變的。

此外,如果患者在憂鬱階段做一些重大決定,比如辭職、離婚、買賣房產,家屬一定要阻止,患者不應該在憂鬱階段做重大決定,而應該等到症狀改善後再考慮這些。

家屬應警惕憂鬱症患者自殺信號

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究竟高不高?自殺的研究是非常難做的,在自殺率方面,目前為止我們國家沒有確切的數據,有多少人的自殺是憂鬱導致的,這一點很難調查。但從國外的研究數據來說,女性憂鬱症患者的自殺企圖(嘗試自殺的比例)高於男性,而男性自殺成功的比例高於女性。

有一些危險因素會提示自殺的風險,對於家屬來說,要密切關注患者是否有自殺的苗頭。比如患者突然「好轉」,突然恢復到正常的生活狀態,這種突然的轉變可能是患者採取某些行動的信號。如果察覺到這些情況,要馬上將患者送到專科醫院接受強制治療。

憂鬱症患者會不會出現幻覺傷人?

憂鬱症患者很少出現傷人的情況。憂鬱症和精神分裂症是兩種疾病,憂鬱症再嚴重也不會發展成精神分裂,這兩種病井水不犯河水。但很多精神分裂的患者會同時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也滿足憂鬱的診斷標準。

憂鬱症患者確實可能出現幻聽、妄想。但這種幻聽一般都是和「自責」有關,因為嚴重憂鬱的患者有時會有自責的想法,他可能覺得是「因為我犯了錯誤才會得病,我有罪,生病是對我的懲罰,我要是不死可能會對我的家人進行懲罰。」他們的幻覺和妄想基本上都和「自責」「自罪」有關,但隨著患者情緒的好轉和改善,這些症狀也會徹底消失。

憂鬱是患者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外人的感覺或評判。也許有些人看起來並沒有那麼沮喪,可在平靜外表下的,內心卻無時無刻不承受著一塊巨大的石頭負重前行。或許一個人的關懷很有限,但社會共同的接納和理解,一定能給憂鬱症患者帶去溫暖,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