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之後,為何不能吃藥?

飲酒之後,為何不能吃藥? 11

問:飲酒之後,為何不能吃藥?

答: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酒是餐桌上的常見飲品,無論是平素的三餐還是親朋好友的聚會,對於我們這個酒文化源遠流長的國家而言,無酒不歡是常態。然而,對於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來說,「吃藥不喝酒,喝酒不吃藥」是需要遵循的。那麼究竟藥酒同服會產生怎樣的危害呢?吃什麼藥才是絕對禁止飲酒的呢?

藥酒同服,一般會產生兩種後果,一則藥物的藥效下降,更有甚者會導致毒性反應的出現,其中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為「雙硫侖樣」反應。其實雙硫侖本來就是一種用於戒酒的藥物,吃了這種藥物後即使喝很少量的酒,人體都會非常不適,從而達到戒酒的目的。而這種毒性反應主要是由於藥物抑制了肝臟中的乙醛脫氫酶,使酒精在肝臟的代謝中間產物——乙醛無法順利轉化成為乙酸進而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從而造成蓄積,刺激交感神經引起頭痛、面部潮紅、腹痛、噁心、嘔吐、胸悶、出汗、心悸、呼吸困難、肝損等症狀,臨床上致死的案列也有出現。

飲酒後可出現雙硫侖樣反應的藥物主要有頭孢類藥物如頭孢呱酮、頭孢曲松、頭孢唑林、頭孢呋辛等,硝基呋喃類與硝基咪唑類藥物如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其他如酮康唑、灰黃黴素、磺胺類藥物、肝素、低分子肝素、降糖藥物達美康、抗凝藥物華法林等。

雙硫侖樣反應多發生在飲酒後的15~30分鐘左右,一旦出現應當馬上救治處理,如停止飲酒、催吐、洗胃、保持呼吸暢通、給氧、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地塞米松、納洛酮對抗酒精過量,葡萄糖和維生素C作護肝治療等。在服用相關藥物後,成人應在停藥後1周,兒童則需1-2周的時間內避免飲酒。

有的人晚上睡眠不好,可能會選擇喝一杯酒來助眠,當還是睡不著時,則可能就要借助安眠藥了。事實上,對於需要服用安眠藥的人群而言,千萬不可以藥上加酒來促進睡眠,否則就有可能釀成一出悲劇,真的喝了「毒酒」。

眾所周知,酒可以擴張消化道,從而促進安眠藥的吸收,增加安眠藥的血藥濃度。此外,酒精在肝臟代謝,會增加其代謝負擔,對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與安眠藥可以產生疊加作用,以致於抑制過度,使人反應遲鈍、昏睡,甚至昏迷不醒,呼吸及循環中樞也會受到抑制,出現呼吸變慢、血壓下降、休克甚至呼吸驟停而導致死亡。

臨床上一般對於飲酒後服用安眠藥產生抑制的患者,應當及時的催吐或洗胃,密切觀察體徵,對症給予治療,若呼吸抑制嚴重則應給予呼吸興奮劑或者考慮使用呼吸機。

高血壓患者同樣不能藥酒同服。酒精不但會影響降壓藥物的肝臟代謝,延長藥物半衰期,還有擴張血管、抑制交感神經和減弱心肌收縮力的作用。藥酒同服,會使降壓作用增強,血壓下降明顯甚至導致低血壓,患者會出現暈倒、跌傷等意外情況。

糖尿病患者需要長期使用降糖藥物來控制血糖,這類患者在飲酒後,用藥應當非常慎重。現實情況是飲酒後,酒精可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與降糖藥合用可能會引發低血糖。例如磺酰脲類降糖藥物可以抑制乙醇的代謝,導致乙醛的蓄積,出現「雙硫侖樣」毒性反應。酒後服用二甲雙胍同樣會增加患者乳酸中毒的風險,所以不宜藥酒同服。

對於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用於解熱鎮痛的患者,應當注意限制酒精的攝入。如阿司匹林及水楊酸類藥物,有導致胃黏膜損傷的可能,藥酒同服,胃腸道出血與潰瘍的風險倍增。此外,酒後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可增加其對於肝臟的毒性,故也不宜同服。

對於服用抗癲癇藥物如苯妥英鈉的患者,若藥酒同服,則可能導致藥物的抗癲癇樣作用驟減,甚至誘發癲癇的發生。

藥物通常是用來治療與控制疾病的,藥酒同服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在用藥期間應當儘量避免飲酒,此點應當十分慎重。一般來說,如果藥物的半衰期較長,需在體內已經接近消除完全(專業認為5個半衰期左右)或者相關代謝酶的活性恢復後,才考慮飲酒,而且不可以貪杯。藥酒同服,症狀較輕的無需特殊處理,若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則應及時就醫,採取催吐、洗胃、輸液等方式來加速藥物的代謝、排泄,此外還應當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徵,對症治療。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