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魚是一類致癌物,還能吃嗎?

鹹魚是一類致癌物,還能吃嗎? 9

問:鹹魚真的是致癌?我們還能吃鹹魚嗎?

答:它的確是一種一類致癌物,多吃會增加癌症風險,但並不意味著絕對不能吃。

鹹魚真的是致癌?我們還能吃鹹魚嗎?

鹹魚,就是醃製的魚類。它的確是一種一類致癌物,多吃會增加癌症風險,但並不意味著絕對不能吃。

鹹魚致癌是怎麼回事?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致癌物分級是世界上最權威、最具影響力的癌症和致癌參考指標。IARC自1965年成立以來就開展了確定致癌物的工作。每年都會發佈一次,及時更新致癌物的信息。

IARC 的致癌物分級共分5級:

1類致癌物: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2A類致癌物:可能性較高致癌的物質,即動物實驗已證實有明確的致癌作用,但人體作用尚不明確;

2B類致癌物:可能性較低致癌的物質,在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的致癌證據都不充分;

3類致癌物:不明確是否能導致人類癌症;

4類致癌物: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物質。

鹹魚所在的等級最高的1類致癌物。實際上,說鹹魚是1類致癌物已經不是什麼新聞,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將它列為1類致癌物了。

鹹魚為什麼致癌呢?目前其實也沒有找到確鑿的原因。

科學家們推測是因為,鹹魚是魚經過高濃度的鹽醃製的產物,中式鹹魚有脫水的步驟,在這個過程中會生成一些亞硝基化合物。這些亞硝基化合物,比如亞硝基二甲胺,在體外實驗中顯示了致癌性。大量科學研究表明,在10歲前常吃鹹魚的兒童,成年後患鼻咽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

可以吃鹹魚嗎?

雖然鹹魚是一類致癌物,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就不能吃鹹魚了。

首先,IARC 的致癌性分級是按照科學證據的確鑿程度分的,而且,致癌性和毒性完全是兩回事。

IARC的致癌分級依據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和致癌強度或對人類的實際威脅程度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中式鹹魚是等級最高的1類致癌物,這指的是有很確鑿的證據顯示,中式鹹魚能增加人的癌症風險,但與致癌能力,也就是每天吃多少條鹹魚會得癌症,並沒有直接聯繫。就像你問我怎麼樣可以去美國,我說坐飛機和坐船都可以去,但是並不表示它倆速度是一樣快的。

其次,鼻咽癌這樣的病發生率很低,即使是廣東的那些「高發地區」,發病總量也是很低的,即使增加風險,十萬人中的一個還是幾十個,考慮到整個人口基數這麼龐大,實際風險也沒有大家擔心的那麼大。況且,癌症是一種典型的多因素慢性疾病,除了致癌物是重要誘因外,自身基因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另外,人體還有自我的防禦能力呢。人體細胞通常具有一整套包括DNA損傷修復等在內的防禦機制,不讓癌症發生。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這種保護機制會慢慢地變弱。一旦細胞DNA所受損傷累積超過了承受能力,癌症就可能會發生。

不過,每個人的修復能力是不同的,有些人的細胞修復能力較強,不容易受影響。但有些人就比較弱,更容易受致癌物質與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所以,有些人總是抽菸還能活到90,但是有些人很少抽菸喝酒卻也得了癌症……

要知道,在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中列舉的1類致癌物中,很多是人們已經熟知的,比如酒精和酒精飲料、太陽輻射等。就拿酒精和酒精飲料來說,大量證據顯示它會增加各種疾病和癌症的風險,但依然阻止不了人們開懷暢飲。

而鹹魚呢,它味道不錯,也別有一番滋味,喜歡吃的話,偶爾嘗嘗鮮其實也不用害怕。

到底吃多少才合適?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到底吃多少才合適呢?

實際上,科學家目前也不知道具體多少才是安全的。我們知道是的,吃鹹魚越多,癌症的風險也越大,但是目前的研究證據無法得出究竟吃多少才是安全的。

魚類是人體獲得優質蛋白質、鋅、維生素B12和必須脂肪酸的重要來源,對於人體健康還是有好處的,我們也不必完全摒棄。我國膳食寶塔推薦平均每人每天吃魚類的量大約是40克至75克,即一兩到一兩半。而鹹魚也是一種魚類製品,是可以適當吃吃的。

不過,鹹魚最大的問題是,它鹽分高,太鹹,的確算不上是什麼健康的食物。我國膳食指南建議,每天吃鹽的量不超過6克,而鹹魚的含鹽量一般都在20%左右。從減鹽減鈉的角度來看,還是要儘量少吃。

如果喜歡吃魚,建議大家還是儘量選擇新鮮的魚類,避免使用煙燻、醃漬等處理方法。但如果你真的很愛鹹魚,少量吃點也無妨,但最好不要長期、大量地吃;如果只是偶爾吃吃,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我想,對於大部分吃貨來說,偶爾吃一次鹹魚帶來的風險依然小於美味帶來的愉悅。畢竟,口腹之慾乃人生一大幸事。但是,如果你覺得這點可能的風險也不願意接受,當然可以不吃。

好在,最後的選擇權在你自己手裡。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