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精神分裂症與治療手段

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可分成前驅期和錯亂期。

澳大利亞籍人自2005年起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2020年1月,他毒捅妻子又砍死愛犬,日前誤殺罪名成立,被判坐牢十年。法庭上揭露,被告因頻頻聽見“聲音”說妻子是“魔鬼”,指示他必須“殺魔”。當男子每在路上看到有人穿著印有“Finisher”字樣的馬拉松運動衣,他會看成是“Finish her”(殺掉她)。男子前後發病三次,兩次自殘,但不曾對他人造成傷害。

精神分裂症患病率1%

精神分裂症並不如其他精神疾病那麼常見,其患病率為1%。但是因為發病期通常是在青少年至20來歲(男性的發病期比女性更早),所以也相對的為患者及家屬帶來更巨大的影響。它也是個“昂貴”的疾病,除了患者的直接醫藥費外,病症也對患者與家人在資源和生產力方面造成損失(間接費用),還有留給患者與家人的悲痛(無形費用)。

隨著醫學的進步,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紗也逐漸揭開,但在文明社會里,還是有很多人對精神分裂症一知半解。在本區域,我們也時聞神靈或鬼附體的報道,也有些人對超自然現象感到好奇和持有強烈的信念。

心理醫學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症,是因為在潛在因素(如遺傳、性格、抗壓能力)和麵對難以控制的壓力相互作用底下才會患病(stress-vulnerability theory)。60%至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沒有患病的家屬,但是假如家族有一名成員患有精神分裂症,其他成員得病率也因為基因的關係而相對提高。研究顯示,單卵孿生兒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高達40至50%。相比之下,異卵雙生子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10%,同時,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也會根據家裡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屬人數而提高。一個人的性格也能影響發病率,例如,性格內向或多疑的人較易患上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的前驅期與錯亂期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可分成前驅期(prodromal phase)和錯亂期(active phase)。前驅期平均長達兩年至五年。常見的早期症狀可能是難以入眠,精神緊張、煩躁、抑鬱、精神無法集中,疲勞和孤僻。雖說以上所列的前驅期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心理疾病如適應障礙症、抑鬱症、焦慮症,甚至在沒有患上任何嚴重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年輕人身上,但是假如家人或朋友及早察覺的話,也可以給予建議與支持,顯然地,當症狀如異常知覺或對事務,具有懷疑的眼光出現時表示錯亂症狀即將來臨。

錯亂期的症狀可分為:

·陽性症狀:妄想(通常投訴被逼害)、幻覺(常投訴聽到聲音,但也可以是看到或聞到其他人普遍認為不存在的東西或感覺身體有東西爬行)、言語紊亂;

·陰性症狀:情感淡漠、言語貧乏、意志缺乏、快感缺乏和與社會退縮;

·思維症狀:執行功能障礙,注意力和記憶減退;

·心境症狀:焦慮、抑鬱、絕望和具有自殺的念頭和傾向。

女性較常出現妄想症

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狀有別於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妄想症也是一種精神疾病,發病期通常是在成年人的中年到晚期,也較常出現在女性當中。精神分裂症的妄想症狀較為怪異(bizarre),不大可能涉及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妄想症的妄想卻是“非怪異”(non-bizarre),但也不符合患者的社會、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信念。

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神經傳導素分泌失調,尤其是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5 -羥色胺(serotonin)會導致精神分裂症,所以醫療人員希望患者能及早接受治療縮短“未經治療時期”(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醫療人員也不時提醒患者須按時服食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才能防止病情復發。報告顯示,停止服食此類藥物會增加病情復發的可能性高達五倍。當然,突發的生活事故也會導致精神分裂症的復發。

病患對治療的依從性嚴重的影響臨床結果——按時接受治療的病患能緩解症狀,減少對自身和其他人的危害,減少住院和門診服務的使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顯示,停止治療是患者復發的最大預測因素,比按時接受治療的病患,停止治療的病患入院率為2.5倍。

醫藥團隊堅信在與病患及家屬的配合下,一定能提高他們的生活素質。

精神分裂症對不同患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按時接受治療的病患能緩解症狀,除了可減少對自身和他人的危害,也可減少住院和門診服務的使用。按時服食抗精神分裂症藥物能防止病情復發,精神分裂症研究顯示,停止治療是患者復發的最大預測因素,入院率為2.5倍,停止服藥會增加病情復發的可能性高達五倍。

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分為典型(或早期)和非典型(新一代)藥物,口服藥物和肌內注射藥物。典型的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可能帶來帕金森式的副作用(身體僵硬、步態蹣跚、手腳顫抖)。這類藥物也可能帶來性功能障礙。對於女病患而言,月經失調也是常發生的事。自1990年代起,非典型的抗精神分裂症藥物,已成為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療法。起初醫學界認為,此類藥物因為較少發生帕金森式的副作用而大受鼓舞,但近年來發現它可能引起代謝綜合徵(病患者更易發胖,影響血糖和血脂)感到擔憂。研究也發現精神分裂症本身(也即是說未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患上代謝綜合徵的風險自然增加。

心理醫生在為病患開藥時一定會考慮其利弊,也會在開藥前向病患與家屬解釋清楚,併為病人做身體檢查與血液篩查。患者必須在服藥時,按時監測體重、腰圍、血壓、血液檢查(空腹血糖和血脂)。

服食藥物繁瑣,如口服的頻率,藥物的總數及副作用都會影響依從性。有些精神病患者抗拒到診所複診或沒按時服食藥物。沒按時服食藥物包括可以完全不服用任何藥物,偶爾不服用或不按規定劑量服用。有些患者完全不認同心理醫生對精神分裂症的診斷,認為他們的症狀是真實的,或他們才是真正的被迫害,所以拒絕接受治療。患者往往也面臨巨大的社會歧視和自我歧視,所以儘量避免和心理治療掛鉤。

非典型肌內注射藥物帶來便利

在這種情況下,心理醫生可能會建議肌內注射藥物。在過去,患者須要每兩週或每個月到診所接受典型的肌內注射藥物一次。如今已有效果較長久的非典型肌內注射藥物,可以每三個月注射一次,一年注射四次,為患者帶來極大的方便。

除了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如心理治療也能幫助開導患者的思維、情緒和行為,以便他們更有效地應對壓力和心理障礙。醫療人員也推薦患者參與社區康復治療(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社區康復治療的宗旨是讓患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潛能,將其充分發揮改善生活。

精神分裂症的醫療團隊除了心理醫生、心理學家、護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醫藥社工、個案管理員,還有朋輩支援師(peer support worker)。朋輩支援師是在康復中或已康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為其他患者提供支援,分享經驗及康復歷程。

照顧患者之餘關注看護者

當家庭成員患有精神分裂症時,看護者得幫助或監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服從藥物。這可能為看護者帶來沉重負擔,身心健康和經濟損失,尤其當看護者不得不辭職來照顧病患者。看護者負擔的原因來自於患者的嚴重程度(例如,患者的奇異和不恰當行為),及患者可能對看護者有所誤解(例如,病患可能懷疑看護者的動機)。看護者也可能因為羞恥而不願與其他人討論家庭成員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事,甚至退出以往的生活圈子,因而沒法得到足夠的輔助支持。較常發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看護者的心理健康障礙是抑鬱症和焦慮。

我們必須照顧看護者的需要和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況。社區心理團隊在定期家訪時不僅可以為患者提供社區康復治療,也同時為看護者提供情感支持。看護者可能需要資源來幫助受照顧的患者,例如適當的經濟援助。看護者也可考慮加入家庭支持小組,彼此相互支持。

精神分裂症對不同患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有好些患者重獲新生,恢復日常生活。無可否認的,當中少數患者的病情可能會持續惡化,但更多患者雖然有持久的症狀,但並不阻礙他們獨立生活。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