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多事之秋防感冒,滋陰潤燥喝鹽水

處暑養生:多事之秋防感冒,滋陰潤燥喝鹽水 7

8月23日是處暑節氣。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公曆的8月22~24 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50°時。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暑熱之氣也會漸漸消減,秋天來臨。此節氣特點:處暑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

許多因素往往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人體健康,且夏季過多的耗損也應在此時及時補充,所以秋季亦應特別重視養生。

居:處暑寒來早晚涼

處暑過後,逐漸開始出現「秋乏」、「秋燥」。首先要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建議每天多睡一小時。爭取晚上10時前入睡最好,並要早睡早起,還要適當午睡,這有利於化解困頓情緒,特別是老人。古代養生家認為老人宜「遇有睡意則就枕」,尤其處暑過後。

民間自古有句老話:「處暑寒來」。處暑後,早晚溫差加大,如果對夏秋之交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腸胃炎等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即所謂「多事之秋」。

在生活起居上應注意預防過涼、過寒。注意防寒保暖。要儘量少用空調,保持基礎體溫,經常開窗通風,在晚上睡覺時,記得在腹部蓋上一層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處暑後,需改變夏季長時間在室內的習慣,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運動,比如:擴胸運動、擦玻璃、遠眺。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比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鬱積在體內的濕熱,提高抵抗力,為即將到來的冬季奠定禦寒基礎。

立秋後,自然界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人們易觸景生情而產生悲傷的情緒,不利於人體健康。因此,處暑時要注意收斂神志,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時可通過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食:清熱安神銀耳蜜

秋燥最易傷人體津液。建議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的東西,以補充人體的津液,防止自己在隨後的日子裡因為津氣乾燥而患病。可以選擇多吃點葡萄、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蔥、姜等辛辣煎炸熱性食物和調味品,儘量少吃寒涼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豆製品等。

 

處暑後,早晨起來容易感覺口乾咽干,可以喝點淡鹽水。中醫有「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的說法。早上喝淡鹽水,洗腸又解毒,可潤腸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於美容養顏,並可補充各種微量元素,很適合在處暑時飲用。

常言道「秋季進補,冬令打虎」。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可選擇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等。適時進補,補充能量,為冬季做好儲備。

藥膳方面,如蓮藕排骨湯(豬排骨500克,蓮藕一截,水發海帶200克,枸杞子20克等)能夠補養脾胃,調養氣血,適宜早秋時節食用。

銀耳紅棗蓮子湯(銀耳10克,蓮子6克,紅棗10個)能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益氣補腦。

總之,謹記「處暑秋凍適增衣,重在養陰護陽氣,早睡早起調情緒,氣候變數濕熱雨,登高練操除濁氣,清熱安神銀耳蜜」就能掌握處暑養生要點。

分享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